翻页   夜间
生生世世小说网 > 攻约梁山 > 第345节头脑发热,下

    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shu.com/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晁盖这么一想,心中对眼前这位背叛者的不耻与憎恨也减轻了许多,再看王登榜若大个汉子哭得可怜,心也软了,但仍然严厉警告一番,这才点头收了,暂时把王登榜排在最末,看以后表现再提升不迟

    这就是晁盖不擅长权谋不会玩人的弱点了

    不收,立即杀了,也就罢了

    既收了王登榜,就应该当自己兄弟好言安抚鼓励一番,建立些感情,多收收新投者的心

    晁盖这样高高在上教训人,把王登榜列入门槛外的待考查对象,很明显地透露了不信任,收服人心的效果能好到哪里

    若是宋江来处理这事,绝不会象晁盖这样笨拙生硬,流露出犹豫不决显示了无情和猜忌

    晁盖是真英雄,直汉子,实话实说,本色演出,本意不坏

    心胸开阔,有智慧的会理解并接受晁盖的警告,不计较晁盖的态度

    但落草者有几个不是凭性子行事的无识鲁莽汉子

    要求王登榜之流的绿林好汉玩深刻思维,领晁盖的情,概率太低

    只是晁盖意识不到自己的弱点意识到了也未必会改

    人生若不能顺性子快意,那当初何必放着安生的保正不做去劫生辰纲,当强盗头子

    吴用感觉晁盖处理王登榜以训斥警告结尾不妥当,但知道晁盖性子如此,他没说什么,也没多想

    晁盖处理完王登榜和所带来的人马,看着近千马匹,心情又恢复舒畅,心里惦记着公孙胜那头的事,盼着一切顺利,弄战马的目标能一下子实现,希望他的这次豪赌能赢了

    上苍似乎也有意照顾他的企求与心情

    不几日,宋万的那位心腹小弟跑回山寨来送信,通知快去接收第二批战马

    晁盖和吴用尽皆大喜过望派人前问了一下那小弟辽国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万的这位亲兵自然是沧赵的间谍人员,早在桃花山时就派去协助宋万杜千、周通二人身边也有两这样训练有素的助手兼侍卫

    后来,三将坑三祝,弃桃花山归入二龙山自然也没人怀疑山寨头领身边这些人是间谍

    那小弟说,他跟着宋头领只负责留守清州接马,对北边的具体情况不清楚,但辽国生内乱,渤海人反了占了辽东五十州,和女真军联手打得平叛辽军惨败,造成辽东大批契丹难民逃离家园奔往燕云,带来了大量的马现在燕山府很乱公孙头领带人搞马比以前容易多了小的也听客栈和其它马贩子说什么盛宴

    吴用一听这话,顿时眼睛亮得吓人,对晁盖大喜道:“是盛宴哥哥,这是天赐我二龙山的良机啊”

    晁盖反应同样不慢,一拍大腿,高兴地点头道:“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不能一次就弄到足够的战马从此奠定我二龙山强大的兵事和大业根基,就看能不能紧抓住这次机会我看得加大人手大搞”

    吴用笑着赞同一声,问那小弟:“弄马伤亡如何”

    他这话主要目的是问公孙头领缺不缺人手,用不用山寨再多派些人

    那小弟只简单回四个字道:“有死无伤”

    晁盖和吴用听了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或者说是自作聪明地自动脑补

    是啊,小伤不叫伤那是在人人骑马就能战的辽国,弟兄们一旦受重伤,马术又比不得辽人,杀不出逃不走,必定死路一条确实是有死无伤

    想想也知损失不会小了

    只是弟兄们由头领头目分开带着散布各处偷抢马匹,损失的人手无法及时汇总确知这位报信的才无法明确回答

    二位当家的从未去过辽国,对辽国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按国内经验还觉得凭派去的精干悍匪的惯熟做案实力想当然地以为数千弟兄们在辽国散开了照样能各自完成抢掠只是相比在熟悉的青州,人员损失要大些(m.a

    刘唐、郑天寿也清楚上次送马已经引起官府注意这次只怕会有麻烦,还是别集上千匹再送的好,都说:“哥哥说得有理”

    二人只带那走了一趟熟悉了路子的五百弟兄赶紧带走了现有的马

    赵岳听说二龙山一下派来六千多人,感觉晁盖吴用是疯了

    在北方抢掠的公孙胜、李忠、周通、杜千听说过也不禁露出尴尬,这时是真正深切意识到晁盖藏在内心急于崛起闹大成为大宋绿林第一势力的念头

    出头的椽子先烂

    大宋还没烂到亡国的时候,势力犹存

    反贼,有了马军不等于有了一切,根基不足,谁先闹得厉害,谁必定先遭到重点打击,先死

    看来赵岳说的必须削弱二龙山实力,以此按住胆子太大也起了野心的晁盖,不让他过早地跳起来堵枪眼,这决策是对的

    弄走二龙山这些骨干,正是让晁盖避免早死

    他们彻底想通了,不再对晁盖有愧疚心,转为积极支持赵岳把刘唐带来的六千多人也弄去编入沧赵北军

    这样对二龙山,对这些汉族强人其实都好

    好汉子损失在内战中,未免太可惜了

    公孙胜在辽国弄马碰壁,这些天对辽国多了些了解,也深切感觉到自己当初在弄马问题上是何等的幼稚可笑

    辽国难民狂涌,是天赐的弄马与抢劫横财良机

    但不是在北方毫无根基意起仓促动手的二龙山的良机,也不是大宋南北西三大寇的良机,只是对辽国处心积虑的沧北四军的良机

    辽东,也就是后世的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主要是大连及丹东

    东北,其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资源,就不用多说了

    尽管此时的辽东远不是后世的那样人口多,开垦的田地多,但已经是辽国的粮食生产支柱基地,也是重要的冶炼、手工业、外贸及放牧区,汇聚着大量人口和财富,对辽国政权稳定存在的意义可想而知

    在这里负责耕种的人主要是渤海人、汉人,加一些不喜欢到处迁徙游牧,喜欢在农忙之余可享受悠然好处而定居一地的半耕种半放牧契丹人

    渤海人是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土著,是唐朝时期,以粟末??族为主体,高句丽移民为辅助,加各种政治原因而北迁的中原人等混和成的一类族群,被契丹人征服之前建有渤海国,征服之后也是辽属北方汉人、奴隶、战俘和流放辽国罪犯之地

    辽国一向对异族是采取强硬抑制打压态势的

    渤海人作为契丹统治下的正式成员,那待遇却仅比女真等杂胡强些,不用被契丹军玩打女真那样当猎物每年屠杀削弱,还比不上燕云地区的汉人的政治待遇高

    燕云汉人因为靠近大宋,又拥有契丹蛮子羡慕和需要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契丹统治阶级为安抚这里的汉人好好被他们利用,防止汉人因忍受不了压迫逃往大宋,结果削弱了自己,壮大了对手,对异族汉人的政策还格外宽容些

    渤海人、战俘、奴隶、罪犯没这个优势,又有和女真人相似的凶野,自然也是契丹统治阶级重点压制对象,到了辽国末期,担负着越来越沉重的赋税、劳役和兵役,凡不好的事都有这些人的份,苦不堪言

    渤海人高永昌正是利用了辽东聚积的怨气和愤恨,才敢造反,并一举夺得辽东五十州

    ps:家中出了些事,心情不是太好,没注意打赏评论在此感谢齐齐李小妹的接连赏感谢咱们横海大将军虾海的月票感谢缓解兄的评论支持感谢订阅的每一位书友,祝愿你们万事如意

    另外,不是蓝天对书友的问题不屑一顾,而是答案在书中仔细读到就会明白

    小小说一句人啊,臭毛病被外人教训了,容易得到改正家人,自己人教训,很多却只是引起怨恨放大到民族、国家也大致如此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这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本质也是亲人的烦恼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