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shu.com/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且徐台符四朝为官,从未拉帮结派,升官虽然缓慢,却也一直很顺利,官阶稳步上升。
从九品县丞做起,为官四十余载,徐台符在六十六岁高龄时终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统管翰林院,执掌内制,本官为从三品的礼部侍郎。
天色渐昏,徐台符缓缓踱步在翰林院内,一路上大小官吏无不恭敬行礼:
“承旨。”
“徐承旨。”
.......
徐台符对每一名行礼的官吏,无论位阶和尊卑,都还以慈祥随和的微笑。
能够在翰林院内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徐台符靠的不光是官职,还有他的一项特长。
徐台符非常善于揣度帝王心意。
作为翰林学士,最主要的职责是帮皇帝撰写诏令,其次则是作为皇帝的御前顾问,为皇帝出谋划策。
帮皇帝撰写诏令是个很麻烦的活计。
五代的皇帝大多是武夫出身,文化水平较低。
替皇帝撰写的诏令,不光要引经据典、文采出众,还要能照顾到皇帝的知识水平,让皇帝能看得懂。
不光如此,所谓伴君如伴虎,撰写者还需充分摸透皇帝的心思。
为帝王者,往往言辞简略,譬如郭荣命翰林院起草诏令时,就惜字如金。
比如某位官员得到升迁,若他在郭荣心目中的地位不高,郭荣当然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透露给翰林学士,通常只会说一句:让某某去做某某官职吧。
那么这篇升迁的诏令就必须写得平淡。
而像王朴这般郭荣的亲信近臣,郭荣要提拔他进枢密院时,也只会说:让王朴去枢密院兼个副使。
这种情况下,提拔王朴的诏令就需要写得更热切些。
其中的度是极难把控的。
这就需要翰林学士彻底揣摩出郭荣命令中的深意,写出一篇符合郭荣要求的诏令。
徐台符自打十年前进翰林院后,就再未出过翰林院,靠的就是能彻底读懂皇帝的心意,经由他手的诏令,篇篇都能赢得皇帝的认同。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台符作为替皇帝书写诏令、出谋划策的翰林学士,却从未有过私心。
徐台符永远都是一心一意地做着本职工作,不与其他朝臣来往过密,也从不举荐后辈。
凭借这两点,徐台符安安稳稳地当了三朝的翰林学士,最终被郭威提拔为翰林学士承旨,并在高才如云的翰林院内,赢得众翰林的一致尊重。
慢悠悠地走出皇宫,徐台符坐上一顶双抬小轿。
在开封城里,未得皇帝特许的官员,是不允许乘轿上下朝的。
哪怕是当朝宰执,也不能例外。
后晋朝时,就发生过宰相因为年老眼花,骑马上朝时不慎摔进水沟的官场笑话。
去年年初时,先帝郭威体恤徐台符年岁已高,特许他乘轿上朝,而当朝的三位宰相以及三名枢密使却都没有此等特权。
乘坐软轿回到自家的三进院落,徐台符刚在仆役的搀扶下走下软轿,就见到小儿子徐颂慌慌张张地向自己跑来。
徐台符面色一沉,高声呵斥:“在家中慌手慌脚的,成何体统?”
徐颂闻言当即慢下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到徐台符的面前,满脸苦涩:“阿爹,那个谁又来了。”
“谁?”徐台符毕竟年龄大了,思维有些迟钝,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但见到小儿子苦着张脸,旋即就明白了。
他又来了?徐台符白眉紧锁,手抬了抬,示意仆役松手,并命令小儿子:“你快带我去见他。”
片刻之后,徐台符在小儿子的带领下,进到了自家的会客厅。(m.a
这小子,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生厌,徐台符想起冯吉曾经的放浪不堪,幽幽叹息:“说吧,你的目的。”
冯吉将徐台符的神色尽收眼底:老东西,即便你再能小心谨慎,我手头可是有你逃不掉的“业”啊!
“今日上门叨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冯吉端起一旁的茶碗,轻轻抿了一口:“有一件小事,想请徐承旨援之以手。”
嫂溺,援之以手,出自孟子。
淳于髡与孟子两人曾就男女授受不亲做过一番探讨。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则下,如果嫂子掉进河中,做小叔子的该不该打破这个规则,伸手救助嫂子呢?
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救那就是禽兽,救了却是非礼,此时就需要懂得通权达变,不要墨守成规,也就是“援之以手”。
徐台符当然能听懂冯吉的话中之意。
这是想要老夫不墨守成规,帮你的忙么?徐台符额角微微发颤:还小忙,你小子所求肯定不小!可恶,这小子手上为何会有那些东西!那些东西不是全烧了吗?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徐台符内心不断地咆哮着。
但势比人强,如今把柄在冯吉的手中,徐台符不敢反驳,勉力微笑,保持风度:“三郎直言便是,无论何事,老夫都会倾尽全力。”
冯吉轻轻放下茶碗:“这不是年关将至么?等明年开年,我有几位友人想挪个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