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本站地址:【生生世世小说】
https://www.3344shu.com/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
近两万官军追杀上来,义军只恨爹妈少生一条腿,逃得快的还能捡条命,逃得慢的不是跪地投降吗,就是被这些凶神恶煞一刀两断,漫山遍野全是溃散的义军,亏了来的时候金子荣就反复强调,只要追出而二三十里地,把他们赶回荆门就可以,否则的话杀红了眼的官军肯定会追杀百里,不把李自成就地绞杀绝不会收手,这就是官军打顺风仗的尿性,有多大战果就要多大战果,不杀到自己精疲力尽是不会停下的,金子荣深知明军的做派,怕又遭到基地内皇汉的非议,命令几十辆装甲车分头堵截,务必让官军有所收敛,就是这样,这些杀红了眼的明军,依然追出了三四十里地才勉强收住。
此战义军伤亡四万,被俘五万,逃亡不知所终的近四万,缴获马匹一万多,马守应谷可成李友刘汝魁包括左金王贺锦等几十个义军将领战死,郝摇旗田见秀袁宗第等几十个将领受伤,李过张能谢君友等十几个将领被俘,只有李自成刘宗敏等数万败兵撤回了荆门,自此义军自商洛山中卷土重来之后,元气大伤,不得不开始战略撤退,以求自保。
对义军的二次打击,从根本上扭转了西北战局,一下子震动全国,原来很多惶惶不可终日的官府,腰杆一下硬了起来,虽然流寇还有数万兵马,但官军在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形下大胜,这就不是两军对垒胜负难测的事,而是一边倒的碾压,当中神兵卫的传说越传越神,就连朝中向来孤高自傲看不起外来势力的腐朽,都开始有刮目相看重新审视的想法了,各地贺表如雪片一样飞来,整个朝廷上下欢声鼓舞,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经此一役,李自成张献忠再难成气候,西北彻底平定只是时间问题了,连一向勤俭节约的大明皇宫也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崇祯很高兴,连番大捷,斩杀无数,神兵卫和官军大显神威,几乎在全国兵马未动的情况下,独立以压倒性优势取得如此辉煌战果,一个说明神兵卫的确心向大明,自己完全可以放心了,一个流寇自此不再成为心腹大患,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一个是有效震慑了大大小小桀骜不驯的军阀,还有一个很好说明使用神兵装备的新军必然天下无敌手,从西北奏报上看,伤亡可以忽略不计,那以后对阵建奴,绝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窝囊,收复辽东此刻才有了莫大信心。
当然还有几个不识时务的腐朽上折子,说神兵卫尾大不掉,日后必成祸患云云,纯粹是杞人忧天,要知道这次武昌大战是用百多万两银子雇佣的,不是自愿的,不然人家还真懒得动,皇帝倚重的几个股肱都在神兵卫,连太子都在,随时准备接收新军,而神兵卫诸多外来人现在都和皇帝勋贵沾亲带故,从目前锦衣卫东厂汇报上来的情况看,人家对大明江山毫无兴趣,一心再造海船海港准备出海,再说此次西北各省的赈灾,有谁能拿出上千万石粮食安定饥饿百姓?各地那么多官府军队没听说神兵卫插手干预,都是朝廷在指挥,如果不相信他们还能相信谁?即使皇帝忌讳的废唐王等人,也没见他们在皇庄有任何出轨事宜,这就很好说明神兵卫的确志不在此,因此这些挑拨离间的奏折都被束之高阁留中不发,也体现崇祯信任人就掏心掏肺完全交心的性格,弯打正着般的减少了很多麻烦。
大明上下欢欣鼓舞,而神兵卫内部却是议论纷纷,主要还是皇汉认为杀戮过多,都是自己祖先,没必要如此屠杀,本来只要点到为止,现在变成一边倒的屠戮,助长了封建腐朽统治者气焰,灭了最广大底层民众的生存希望,这明显是助纣为虐,更多的人认为二次打击毫无必要,西北几个省都在积极赈灾,推广土豆红薯高产作物,只要假以时日,农民为了生存的反抗自然消散,用不着如此不分青红皂白,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弥补大量走投无路为了活命的百姓损失,与其说自己是来救助,不如说是来搞破坏的,这样的说法有一定市场,引起了临管会的重视,不得不召开会议,承认战争的烈度是大了些,造成了很多不该有的损失,但从整个大局上来说,的确挽救了更多生命,义军里面很多都是积年老匪,和原来只是想活命产生了质的变化,很多人即使受朝廷招安,也不会再过安定生活,过惯了抢劫带来的畸形快乐,就象吸食毒品一样上瘾,张献忠就是很好的例子,无论怎么优待他们,他们还是会反,还是会以杀人为乐,明末人口大减,有一部分就是连年窝里反造成的,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今天用数万人的代价为的是解救百万人的性命,不能因为直观的损失来批判看不到的庇护,以后对待大清也是如此,肯定比这次还惨烈,损失更大,但相较于大量人口损失,社会倒退百年,最后被白皮领先的后果来说,这些损失绝对是值得的,我们既然来了,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短期的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必须的,所以大家必须统一思想,有意见可以提,但绝不允许影响大局。
临管会的这次会议很及时,多少解决了长期以来内部的分歧,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必
(本章未完,请翻页)
须有人做出牺牲,而那些对社会危害极大的农民起义军和东北的后金势力,自然首当其冲成为历史牺牲品,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局部的强力遏制是难免的,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不难理解,没有太多多余的时间,长痛不如短痛,即使牵连了很多无辜,也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否则只会让西洋的白皮钻空子。
金子荣倒没有任何想法,他也预料到这次战争会有非议,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临管会要求将义军驱赶出长江一线,面对二十万大军,不以泰山压神兵卫屡次重创建奴则将信将疑,建奴凶名在外,所谓满万不可敌,以往大明官军只败不胜,突然来了一批神秘人竟一下子扭转乾坤,太过匪夷所思,需要进一步观察,不过就朝廷大手笔封出几个伯爵来看,这股势力不容小嘘,况且人家对郑家没有敌意,加上有合力拿下大员的想法,没有道理不理会,因此他决定先按照双方约定购买了三艏西洋人旧的盖伦船,并雇人修葺一新,让郑鸿逵前来天津做进一步试探,只有自己儿子郑森是否要往皇庄学习,他倒是不太上心,主要是怕朝廷扣为人质要挟与他,可惜郑鸿逵带来的消息被求知欲旺盛的郑森知道了,和太子勋贵子弟一起学习诱惑,加上对京师的向往,年轻的郑森不断缠着父亲要求前往,并保证不暴露身份,若是不对,立即返回云云,搞得郑芝龙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郑芝龙的母亲黄氏出面,才勉强说通了,放郑森跟随叔叔一起来天津见见世面,但不许留下,一矣事情办完立即回家,郑森满口答应,出门远游永远是年轻人最激动的时刻,他也不例外。
郑鸿逵乘坐的大福船离天津老远就看到了大沽口繁忙的景象,上万民夫忙忙碌碌,旁边还有几艏显露头角的大海船在建造,其轮廓之大超乎想象,能看出这些大海船比自己的福船大两三倍,可见神兵卫这帮人财大气粗,而且雄心勃勃,对他来讲且忧且喜,忧的是如此巨大海船一旦建成必然超过郑家,是否会兵戎相见还未可知,喜的是有这样巨大战船帮助,对付西洋人的盖伦船应该不是问题,而收复大员把握更大,自己亏了来一趟,不然都不知道天外有天,于是他收敛起南海霸主的身段,命令随行护卫小心应付,不得无礼。
在引航船的引导下,郑鸿逵郑森所座福船停靠在一个简易码头上,放下跳板上的岸来,与前来迎接的毛海峰等人寒暄施礼,郑森好奇的看着一群短衣短裤短发无须的现代人,虽然听叔叔讲过,但当面看见感觉到还是很新鲜,尤其远处已经初具规模的城镇建筑,不同于大明,不同于荷兰人,也不同于他所认识的日本,无一不让他兴趣大增,当然此时现代人不知道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只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郑家随从。
郑鸿逵此次带来了三艏修葺好的盖伦船,和一些福建特产,比如按穿越者要求的糖,茶,桐油等和两船粮食,穿越者对这些货物很满意,给的价格也是超出郑家的期待,当然郑鸿逵此次前来更主要的是要商谈收复大员的事宜,以及郑家和神兵卫的商贸,这也正是穿越者所期盼的,一个是南方的海上霸主,一个是北方初露头角的强者,双方都需要互相支持,于是陆文夫陈伟峰范小武等人亲切接见了郑家一干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谈到了大员如何收复,武器购买,粮食收购,糖厂建设,商船往来等等一系列合作事宜,由于每次商谈郑森都参与了,他感觉神兵卫的人和大明官僚完全不同,说话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有点像西洋人的做法,很合他们海盗出身的脾气,于是渐渐放下了许多戒备,开始仔细观察了解神兵卫的一切,而每次所看到的都让他震惊不已,那些稀奇古怪的机械,携带的武器不知名武器装备,各种为见识过的物件,整齐划一的高大建筑,加上无意中所透露出来的渊博知识,无一不吸引着求知欲旺盛的少年,当他看到天津和皇庄两地学堂的规模和其中大量勋贵子弟时,他已经有了在此地学习的愿望。
神兵卫以每艏十万两的价格收购了郑鸿逵带来的盖伦船,只要稍加改造,这几艏船就可以作为武装商船使用,从南洋收购粮食一直是重中之重,所以对待郑家他们很客气,所有货物基本以高于市场价两三成买下,这对于郑鸿逵来说很满意,当然他提出的购买武器装备也顺利成交,一千杆燧发枪及定装弹药,一千套板甲,加上刀枪剑戟等冷兵器,至于大炮,有现成的,都是原先京城工部建造的西洋大炮,本来准备运去宁锦防线,由于现在新军已经开始训练现代大炮的操练,卢象升杨嗣昌等人觉得这批大炮已经没有多大作用,请示过皇帝之后,就作为教学器具给拉来皇庄,现在正好卖给福建几十尊,名义上也是加强沿海海防,所以此事也算顺利。郑鸿逵想在天津投资商铺,这事也没有任何障碍,只是在谈到海贸时,穿越者和郑家产生了分歧,郑家认为可以由他们来组织,不需要神兵卫单独进行,这其实就是郑家想垄断海贸,这是穿越者绝对不会答应的,对于穿越者来讲,不管郑家同不同意,海贸这块绝对不会给别人掌握,因此在这件事没有商量余地,即使是插郑家的旗帜也不可能。
(本章完)
/22/22429/11133354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